日前,全國首條家訓長廊——“客家古邑家訓長廊”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園亮麗登場。作為河源市目前正在開發弘揚的“家訓文化”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,102個姓氏家訓在這裡“走出”族譜,以書法石刻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。
  千百年來,家訓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指引,也是傳統道德文化的絢麗瑰寶。作為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,有著“客家古邑”之稱的河源積澱了豐富而厚重的家訓文化。這裡幾乎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獨特的祖訓家規。這些家訓凝聚著客家人文精神之靈魂,如同一縷文明之光,燭照著一代代客家英才前行之路。
  “家訓文化是‘客家古邑之魂’,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。”河源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吳善平表示,近年來,河源將家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結合,全市廣泛開展“傳揚家訓·崇尚十德·日行一善”活動,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。11月,河源將迎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。“大考”在即的千年古邑,正以文明自信的新姿態迎接城市發展的新機遇。
  源遠流長
  世傳家訓鍛造客家精神
  河源,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:這裡撤縣建市只有26個年頭,但它早已是有著2200多年曆史的“客家古邑”。2000多年的崢嶸歲月,孕育了河源客家人崇文重教、克勤克儉、頑強拼搏的傳統美德,也催生出豐富厚實而獨具意蘊的家訓文化。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分佈著840個姓氏,幾乎每個姓氏都留下了自己獨特的祖訓家規。
  千百年來,人們不斷將先輩留與後人的處世智慧對子孫進行傳承,形成家族恆久不變的精神規則。客家人的家訓形式多樣,包括詩歌、散文、格言、俚語等,通過族譜、碑刻、建築等各種載體傳承下來。每當人們品讀這些充滿哲理的雋語警句時,就彷如穿越時空,與先賢對話。
  屹立於源城區中心的李燾故居就是其中一個典型。步入室內,刻有李氏家訓“蹈義履仁,濟人約己”的牌匾高懸在大堂屋梁的正中央。
  李燾是明代進士,因為官清廉,有“槎水之魁”的美稱。“蹈義履仁,濟人約己”八字真言,語出萬曆皇帝誥贈李燾祖父李景星的制詞,而這也是李燾一生的真實寫照。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仕宦生涯里,李燾的俸祿大多捐給任職地修學校、築路橋,他本人布衣蔬食,家產不及中人子弟。當李燾告老還鄉時,行囊蕭然,餘財竟不過幾挑書籍而已。
  民國時期,李燾後人興辦了河源第一家民辦小學——“開先小學”。校如其名,“開先小學”開啟了一時風氣之先:學堂倡導男女平等,女生人數占到了1/4,學堂還率先在當地聘請了女教師。
  “李氏後人身上體現的崇文重教、廉潔自律的精神,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家訓文化的熏陶和培育。”李氏開先祠十八世孫、河源李燾文化研究理事會長李明華介紹。
  李燾第16代後人李嘉文對家訓的踐行,背後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。李嘉文自幼身體殘疾、行動不便。親人們的守望相助,為他的人生燃起了自信、樂觀的亮光。通過自己的努力,李嘉文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,如今也當上了一名老師,教育學生實踐“蹈義履仁”的價值。
  “李氏家訓源遠流長,我們近年得以重拾這一傳統教育,與市委、市政府對家訓文化的保護、發掘工作密不可分。”李明華說。為促進家訓文化的推廣,河源還在全市範圍內高標準精心打造了100個家訓文化進祠堂示範點。除李燾故居外,龍川佗城、和平林寨古村落、東源仙塘潘氏祠堂、連平忠信司前村吳氏祠堂等均榜上有名。
  在李燾故居修繕完工當日,500多名李燾後人濟濟一堂,自發誦讀家訓,追述先祖故事。
  溫故知新
  提煉“十德”踐行當代價值
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諧、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、愛國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,大部分都在河源的姓氏家訓中有所提及。它就好比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寶庫,等待著人們的發掘。
  古老的家訓文化需要與現代價值結合,轉化為河源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,才能在新時代激發“正能量”。2012年下半年,河源市開始對全市840個姓氏徵集家訓。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收集、篩選、整理、編撰,去蕪存精,最終101個姓氏的家訓收錄在《客家古邑家訓》一書,付梓刊行。
  數百條各姓家訓,離不開河源家訓文化的核心“十德”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儉、和、廉。“十德”涵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內涵。“傳揚家訓·崇尚十德·日行一善”,正在成為河源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綱領。
  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就是運用家訓文化融入鄉村治理的典範。2012年3月28日,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來此調研時,就對司前村的“吳氏家訓”表示高度贊揚,並稱司前村“兩委”幹部把黨的執政理念與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,“得民心、順民意,是一個正確的方向”。
  “一厚倫理,二尊王法,三救急難,四和鄉裡,五勤本業,六莫非為,七周貧乏,八謹祭祀。”600年來,口耳相傳的八條“吳氏家訓”,一直哺育著這座安靜祥和的小村莊,讓村民中樹立起淳樸的民風。司前村人不僅把家訓寫在族譜和宗祠的照壁上,還把它刻成碑文立在村口,成為村規民約。
  “由於家訓的教育,我們村一向比較和諧,大家有什麼事都會一起商量解決。”司前村“兩委”委員吳俊鋒告訴筆者。
  和諧的鄰裡關係也促進了司前村的經濟發展。從2010年到2013年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短短三年間就從5萬元漲到了15萬元,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達7200元。秉承著“不能一味追求財富,讓老百姓生活得幸福、美滿才是最終目的”的治村理念,村委會集資420多萬元優化人居環境,為全村70歲以上老人及殘疾人購買農村合作醫療保險,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。
  在全民學習家訓文化的熱潮推動下,河源城市文明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。
  走進課堂
  啟發學子傳承民族美德
  發揚家訓文化,不但要學家訓、用家訓,更要傳家訓。9月22日,全國首條家訓長廊——“客家古邑家訓長廊”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園亮相。102個姓氏家訓均由國家級的書法名家手書而成,再鐫刻在造型各異的天然奇石上。
  長廊開幕首日,就引來市民前來駐足欣賞。不少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,一邊賞書法、觀奇石,一邊尋找、誦讀老祖宗留下的“傳家寶”。“‘客家古邑家訓長廊’是個很好的創新,採用一種自然的情景式教育來熏陶老百姓,讓人們能夠在休閑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。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蔡伏青評價道。
  除“家訓長廊”,河源有關部門還組織舉辦了一系列道德講堂、文藝展演活動。河源各大媒體紛紛開設“弘揚家訓文化”專欄。由市委宣傳部、市文廣新局、市文明辦組織創作的“古邑家訓客家魂”系列晚會,將家訓搬上舞臺,通過客家人喜聞樂見的吟誦、舞蹈、竹板歌、山歌等藝術形式,助推家訓文化走進校園、走進社區、走進家庭。
  “將家訓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,對家訓文化的傳承至為關鍵。”吳善平表示。河源全市中小學校就此開展了“傳揚家訓·崇尚十德·日行一善”活動,將家訓書籍作為當地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鄉土教材。人手一冊的《河源市學生文明修身活動手冊》讀本,全方位指引青少年知“十德”、行“十德”,常懷善念、常做善事。
  11月,河源將迎來全國文明城市測評。弘揚家訓文化的系列活動,為河源的創文“大考”營造濃厚的氛圍。吳善平指出,弘揚家訓文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,需要通過“五個融入”——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、融入家庭美德教育、融入農村和社區治理、融入黨風廉政教育、融入文藝創作展演,使“客家古邑之魂”不斷發揮向上向善的正能量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甘超強
  實習生 陳孝文 楊正鋒
  通訊員 張松新 發自河源  (原標題:家訓文化迸發古邑“正能量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13diut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